1.新甘肃·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丁陆军“我每天在这里正常上班,能挣到80块钱的工资,年底还有800元的分红。

2.”定西市安定区内官营镇林川新村村民刘嫦娥对记者说:“我是从山上搬下来的,新家就在基地附近。

3.以前在山上种地,路不好走,一年辛辛苦苦种洋芋、玉米,只能维持基本生活,现在搬到川区,交通方便,在基地按时上下班,收入固定有保障,好得很。

4.”据介绍,内官中部产业园马铃薯原原种繁育基地年产原原种1亿粒,年出口1000多万粒,占我国马铃薯原原种出口量的94.6%,经济效益可观

5.基地基本解决了安置在附近林川新村147户搬迁户的就业问题,确保搬迁群众“搬得出、稳得住、可致富”。

6.巉口镇的甘肃薯香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说,公司通过流转土地的形式建立马铃薯种植基地3.2万亩,带动周边农户1550户增收;通过劳动就业保障搬迁户增收,每年提供就业岗位200人次,其中固定岗位65个,年人均收入3万元左右,季节性用工岗位135个,年均收入1.5万元左右;通过订单种植促进当地农民增收,建立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,按照“订单价格保底收购、高于订单随行就市”方式,保证马铃薯种植户年增收2000元以上。

7.大力发挥产业优势,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长远之计

8.马铃薯产业是安定区的支柱产业。

9.近年来,安定区紧紧围绕打造“中国薯都”发展战略,依托特色资源优势和“中国马铃薯之乡”品牌优势,全力发展上下游配套、产业链完整的马铃薯加工产业集群,推进马铃薯产业“产加销服”“科工贸旅”一体化发展,以淀粉加工等低耗能低污染产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初具规模。

10.目前,安定区共有马铃薯加工主体31家,各类生产线60条,年设计生产能力达70.85万吨。

11.2021年全区马铃薯重点加工企业共收购马铃薯65.8万吨,生产加工各类产品10.03万吨。

12.马铃薯龙头企业在提升生产能力的同时,坚持以马铃薯全产业链为核心,以构建企业与农户结成利益共享、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为途径,将原料基地作为第一生产车间,探索出“龙头企业+合作社+农户+基地”的经营模式和“龙头企业+合作社+基地+贫困户”的扶贫模式。

13.同时,安定区以兴旺的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,依托定西马铃薯研究所,采取“三园合一(产业园、就业园、托管园)”的发展模式,实现搬迁农户和就近农户稳岗就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