除了祭奠先祖之外,中国人的节日基本上都与快乐相关,而喜剧就成了院线的刚需。

今年的元旦节,院线分别上线了《反贪风暴5》、《穿过寒冬拥抱你》、《以年为时间的恋爱》等五部电影。

《李茂扮太子》作为喜剧电影的独一份,光靠观众的喜剧需求就足以站稳脚跟。

开心麻花的运气一直都很好。

电影原定于12月31日,后来在上映前几天不提反迟,故意延后到元旦节当日首映,着实走了一步险棋。

但从目前的成绩来看,《李茂扮太子》的饥饿营销显然是成功了。

虽然《寒冬》、《反贪》两部电影先跑了一步进行口碑发酵,但到了元旦首日,“喜剧电影”这个类别还是令《李茂扮太子》脱颖而出,

仅用一天时间就成功破亿。

截止到发稿前,《李茂扮太子》已经累计票房到1.46亿。

从势头估计,今天大概率不会破2,但依然是以亚军的姿态领跑元旦档,已经胜券在握。

算起来,常远上一部《温暖的抱抱》斩下8.64亿,这一步《李茂》依然成绩颇丰,大有取代艾伦,接棒开心麻花二把手的前景。

然而比起稳步增长的票房,《李茂》的口碑却是另一番风景。

开分4.8。

一天不到,又降到了4.7,还有不少下降空间。

打开热评界面,映入眼帘的基本上都是一二星差评。

甚至网友的怒火蔓延到本体,有人看完后大呼:

“麻花出品,必属烂片”

当然,值得一提的是,《李茂扮太子》并不是开心麻花出品,只不过是主演团队血统比较纯正。

而另一个值得提的是,虽然电影的热门评论前几名均是差评,不过稍微滑动一下滚动轴,我也很快看到了中评、甚至是好评扎堆的区域。

显然,这部《李茂》有些人觉得浪费时间,也有些人认为是尚可一看。

而出现这种评论两极分化的原因,便是人们踏进影院时,所怀揣的心情不太一样,从而分别导致的落差与满足。

《李茂扮太子》

关于喜剧电影,我笼统地将其分为三类。

第一类是最好的,将喜剧理念与个人表达完美融合。

比如周星驰,在插科打诨中注入自己对小人物的体悟,对时代洪流的无助感和自嘲。

再比如早期以王朔小说为蓝本的冯氏喜剧,嬉笑怒骂中不乏对物权社会的讽刺,字字珠玑令人脊背发凉。

当然,再往前找,那些喜剧大师们就更无须赘述了。

但无论是辛酸还是辛辣,在包袱背后我们都能察觉到创作者的自我表达。

镜头在一个固定的价值体系中游移,不时触碰到观众的软肋,等你刚要触景伤情,它就又逗得你噗嗤一笑。

所谓一遍笑,二遍懂,三遍哭,常看常新,好的喜剧作品不外如是。

开心麻花的《驴得水》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。

第二类,是有自知之明的。

这种电影,在创作初期他们就知道自己没有能力写出令人悱恻难忘的剧情,索性就放弃对深度的探索,转而对纵向的娱乐开足马力。

剧情、内核、人物,基本都是围绕包袱而生,把“喜”摆在第一位,

说白了就是:甭管有没有意义,我把你逗笑了就行了。

最后在结局再搞个上扬价值观输出,整个电影不缺头不缺尾,人们看完哈哈一笑,也没有多少槽点,心甘情愿买这一单。

到这一档,开心麻花的《夏洛特烦恼》、《西虹市首富》就成了典型。

第三类,是没有自知之明的。

这种电影,主创人员显然对喜剧的理念学艺不精,但又想玩一下高级喜剧,典型的手艺不行还能吆喝。

还没把观众逗笑,就开始强行说教,最后即不喜剧也不高级,观众看的也是云里雾里。

食之无味,弃之心疼电影票,观众只能被按头看完后,通过差评发泄。

到这一档,开心麻花还真没犯过这种错误,但这几年的马丽却有两个代表作。

一个《阳光劫匪》一个《测谎人》,标榜喜剧却猛塞私货,最后只剩下跳梁小丑般的无病呻吟。

喜剧,不好笑就是原罪。

当然,如果再分也有第四类。

插科打诨、屎尿俱下,但主创人员再努力也参透不了喜剧的真理,只剩下演员面目狰狞的尬演。

但这种“包袱”和“表达”两者皆无的喜剧片,一般也都会选择网播圈钱,根本没机会上台面,索性就忽略不计了。

而《李茂扮太子》就是一部典型的第二类电影。

它的优缺点都十分明显。

该片原名叫《李茂换太子》,又是一部标准谐音梗片名,与《夏洛特烦恼》、《西虹市首富》一样,秉承这群人的一贯套路,该电影剧本也是套在一个类型片的大框架下——

升斗小民与天横贵胄互换身份。

电影中,作为主演的常远一人分饰两角,分别饰演小捕快李茂和当今太子。

由于是架空背景,所以该片从一开始就割舍了历史所赋予的厚重意义,所谓的古装更多的是为包袱服务。

开心麻花是舞台剧出身,而古装喜剧这一类别中也不乏经典之作,比如《江湖学院》、《小乔的悲伤》等等,基本上都是利用古人的身份和现代人的语言习惯进行碰撞引发笑料。

本片导演名叫高可,本来是一名制片人,而本片是他的导演处女作,另一位联合导演名叫杨晓明,正是开心麻花的舞台剧导演。

不知道这两位导演谁的占比更高,不过从我的观感来看,很显然是后者占主导。

本片从开场的第一幕起就给人了一种浓厚的舞台剧既视感,电影中无论是场景的调度、角色的表演、甚至是简单又直接的人物关系,都散发着舞台气息。

就连常远扼住脖子的那双手,都遵循了舞台剧“点到为止”的表演风格。

很显然,别说导演,连演员都没有电影般的信念感。

故事层面剪辑混乱,叙事跳脱,两个主角互换身份后连缓冲期都省了,只保留冲突性更强的场景,这让认真看电影的人摸不清头脑,无法代入其中。

除此之外,这几位演员也都严格遵循了以往的固定形象。

常远怂货,马丽女强人,就连客串的大春,哦不是,艾伦依然是那个憨傻的人设。

完全不能入戏。

所以,我可以理解一些网友走出电影院以后直接给出一个“长篇小品”的评价。

毕竟从导演到演员,他们都并没有多大野心去挑战以往的成就,甚至连颠覆形象的尝试都没有。

整个电影,就像某个综艺中的小品栏目,只不过客串的人多了些。

但同样的,得益于开心麻花多年来对观众喜好的拿捏和段子储备。

这部电影,你如果说他不好笑,那就确实有些苛刻。

就拿我看的这场举例,20余人的现场,几乎是开场动画后笑声就没断过,在滴鸟屎、太子和尚书对话、常远的单口双簧相声等高能段落更是此起彼伏,连绵不绝。

很多包袱都精彩地利用了古代生活习性和主角身份反差来设计,甚至还为新观众设计了一些新潮的包袱。

比如叫来rapper自嘲,夫妻双双崩溃的无厘头设计,就更别提开心麻花的拿手好戏台词包袱——“你别老谢我,有空把门卸了吧”,笑点密集,持续高能。

虽然并不高级,但完全够用。

也难怪片方自吹能让全场爆笑75次,诚不我欺。

说白了,如果你对电影要求不高,或者说单纯认为票价不高,那么《李茂扮太子》还是值得走进电影院乐呵乐呵。

最起码,比春晚的小品要好看点。

在观影的过程中我脑海中一直浮现一个问题:

如果《李茂扮太子》是由沈腾主演,其他部分不变,观众还会开骂吗?

没有沈腾的“麻花”还能开心吗?

本片由常远主演,女主是沈腾曾经的搭档马丽,整体阵容用一句话概括就是:

除了沈腾,基本上开心麻花的人都来了。

突然发现,这还是第一部开心麻花演员大规模出动,却唯独没有沈腾参与的电影。

要说为何?

只因为“含腾量”成了开心麻花不能背负之重。

从早期捧艾伦的《羞羞的铁拳》、捧黄才伦的《李茶的姑妈》到去年捧常远的《温暖的抱抱》,开心麻花一直在尝试培养新人接棒,而王牌沈腾就成了官方指定抬轿人。

套路一成不变,可质量却不稳定。

《铁拳》尚可,《姑妈》拉胯,《温暖的抱抱》更是成了唯一的看点。

到了那部千夫所指的《日不落酒店》沈腾干脆成了纸片人,以ppt的形式客串电影帮黄才伦抬轿。

观众想看沈腾,却只能在别人主演的电影中拿着放大镜寻找,久而久之,便逆反成抵触情绪,唯以“含腾量”论成败。

到现在,即使沈腾客串,片方也不敢举旗宣传了。

《日不落酒店》之后,用沈腾客串抬轿的套路已经亮起红灯,但开心麻花的艾伦、常远还尚未形成气候,即使同样可以惹得观众哄堂大笑,可口碑却一直上不去,票房能力也并不稳定。

摆在开心麻花面前的问题很棘手:

该如何让没有沈腾的“麻花”也能开心起来?

翻开沈腾的作品表,初一待播的还有《超能一家人》。

这部电影艾伦又是主演,而作为一部有主角团的超英类型片,反派沈腾的戏份估计也不会太多,含腾量有待考证。

开心麻花下个阶段的翻盘点。

就只能看沈腾+马丽再度联手的《独行月球》了。

成了,就还能稳五年。

败了,恐怕连常远、艾伦也没有大腿可抱了。

——全文完。